【应用经济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区域经济学 课程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2024-07-18 04: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科/专业代码:020200)批准设立于2017年,前身为1998年10月获批的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培育和社会影响力提升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建设和发展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研究方向团队建设和培育,在青年创新人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浙非经贸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团队建设方面产生了诸多成效。截至目前,学位点拥有专任教师41人,拥有各类国家级、省级人才12人次。现拥有学术导师30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26名(占比86.7%),硕士研究生学历1名(3.3%),其他学历3名(10%),其他学位导师3名(占比10%);教授13名(占比43.3%),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四大研究方向各拥有教授3名、4名、3名和3名,副教授11名(占比36.7%),讲师6名(占比20%)。多名教师先后获得“励行班主任”、“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学科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位点发展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师资队伍特色。

郑小碧,应用经济学学位点负责人和国际贸易学研究方向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经济学系教师党支部书记,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师范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名师,江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义乌市委市政府决咨委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兴古典经济学和企业国际化模式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软科学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计划一般软科学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项目2项和浙江省义乌市政府横向合作项目2项;正在实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中国工业经济》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出版《“互联网+”的社会化协同效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贸易方式演进与经济发展》等学术专著2部;获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获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陈宇峰,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应用经济学学位点金融学研究方向负责人。已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荣誉十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技术创新与偏向、制度与契约理论等。在《经济研究》(4篇)、《世界经济》(1篇)、《金融研究》(2篇)、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其中ESI(高被引,3篇)、SSCI(35篇)、SCI(12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十余篇,著有《国际油价波动的市场特征与中国需求冲击》、《能源冲击与经济传递:理论与中国经验》等专著五本,《就业与通胀理论的微观经济基础》、《并非完美的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与局限性》等译著二十余本。成果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商务部全国商务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邓子基学术论文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十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结项均优秀)、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浙江省人民政府重大招标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等三十余项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课题;已完成浙江省发改委、杭州市委政研室等地方委托项目三十余项,成果要报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十余项。

朱华友,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教指委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近年来,立足“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学术前沿,建构了中国情境下的集群企业“地方化—去地方化—再地方化”理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哲社规划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第一作者出版学术专著《我国沿海外贸加工集群的去地方化问题》、《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等9部。主持完成了地方合作项目《金华新能源产业园布局调整方案》(2020)、《金华开发区主导产业链培育研究报告》(2020)等20余项。指导运筹与管理学博士生、应用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和MBA研究生150余人,以第一导师身份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二等奖3次,获得浙江省挑战杯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次,以第一导师身份指导学生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10余项。

谢守红,区域经济学研究方向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出站。2004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2006由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从事一年访问研究,并先后到美国迈阿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现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专业市场、城镇化和区域创新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经济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兼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城郊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世界地理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二)学位点研究特色和优势

目前,学位点现有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金融学四大研究方向,近5年,专任教师共获批国家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批省部级项目25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人均主持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0.89项,人均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2.2项;主持各类横向项目56项。近5年,专任教师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顶级论文4篇、权威论文10篇,在SCI、SSCI等收录期刊及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他二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30多篇,年人均发表科研论文0.72篇;出版专著共19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科研奖累计2项。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位点形成了以下研究特色与优势:

1.形成了“义乌发展经验”和地方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为核心的本地化研究特色。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位点相继形成了包括“市场义乌”、“义乌商圈”、“义乌模式”、“义乌试点”的义乌研究四部曲以及企业再地方化、集群融资等原创性理论成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等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多项政策咨询成果和建议,多份咨询报告先后获得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等多位领导的批示,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形成了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研究为核心的国际化研究特色。本学位点紧紧围绕中非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合作议题,对中非经贸关系、浙非产能合作、中非金融合作、中非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中非经贸合作研究特色;获省“浙非经贸合作特别贡献奖”,主持编制《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出版国内首套《中非经贸译丛》,自2016年开始连续每年举办中非经贸论坛,发布《浙非产能合作报告》,学位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3.形成了聚焦集群融资与绿色金融的新金融特色研究方向。围绕横向能源金融、绿色金融、中小企业集群金融、纵向产业链集群金融和境外产业集群金融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构建了新金融理论研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金融研究》、Energy Economics、Energy Policy、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4.形成了以新兴经济组织变迁研究为核心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分析特色。近年来,学位点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借鉴和运用由杨小凯创立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运用到对数字经济时代乃至人工智能的时代的“互联网+”“分享经济”“网络外包”“新零售”“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新兴经济组织的分工网络演进分析上。这一研究议题不仅拓展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超边际分析领域和范围,而且对认识新兴经济现象提供了新颖的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等高水平期刊上,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

(三)研究生培养特色和成果

本学位点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强化培养过程质量提升、在校生培养体系建设和毕业生质量改进等建设措施,促进多层次育人成效的全面提高。

1.构建形成了学术训练与经世济用实践育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方面,学位点高度重视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夯实研究生的学术基本功,并通过强化参与导师课题学术训练提升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优良率100%,已有晁嵩蕾、甘晨、鲁彦秋、陈丹波、刘俊哲等多达20%的研究生考取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学位点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学科特点出发,积极搭建教师服务社会的工作平台,提升就业能力和师生的社会责任感。截至目前,历届研究生就业率都为100%,主要在高等学校、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现就业。

2.构建形成了导师学术引领与日常学术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框架。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严格按照上级文件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要求,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教育有效融入日常的科研辅导全过程;与此同时,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学分设置等角度,学位点在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中充分融入科研训练元素,同时也积极鼓励研究生每学期参加2次以上“人人学术报告”;此外,与经济学系教工党支部共建“师生共学共研共猜”主题活动,每年组织研究生竞赛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升学术研究氛围。

3.构建校内外相互协同与国内外相互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协同培养体系。一方面,学位点积极与学校、学院内部的其他研究生学位培养授权点开展人才合作培养与学术交流活动,整合校内研究生教学资源和优化合作培养条件,联合申报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近5年,已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创新平台1个;同时,积极引进学术名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提高学术氛围。此外,学位点已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初步构建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型协同培养体系,每年派遣一定比例的优秀研究生出国交换学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